您现在的位置:内容 >> > 新开传奇网站 >> 细述凛然风骨王庭珪 >> 正文

细述凛然风骨王庭珪

作者:admin 日期:2016-2-10 20:07:12 人气:
  王庭珪(1079年—1171年),吉安安福人。两宋之交重要诗人。弃官归隐后在家乡安福泸溪(今泸水河)之上筑卢溪草堂,著书立说,教授乡里,自号卢溪真逸,人称卢溪先生。一生著述颇丰,有《卢溪文集》等,现存文248篇,诗838篇。

    “矫然伉厉之气,时流露于笔墨间。”

    这是四库全书对王庭珪诗风文风的评价。矫然伉厉,意为坚劲刚直。所谓文如其人,“矫然伉厉”四字,也使王庭珪的个性跃然纸上。

    这种矫然伉厉、坚劲刚直,王庭珪自称为“天禀疏介,动与时违”。看来,他是有充分的自我认知的。

    正是这矫然伉厉,使他在就任茶陵县丞期间,见上官“营私背公,无爱民之意”,而“知其将变,遂归耕于卢溪之上,不复出仕”。只因不愿同流合污,便捐弃功名,毅然弃官来归。

    正是这矫然伉厉,使他在胡铨贬谪岭南时,激愤提笔,诗送胡铨。胡铨,吉州庐陵人,南宋爱国名臣。绍兴八年,秦桧主和,胡铨以枢密院编修官之职上疏高宗,力主抗金,乞斩秦桧。因此触怒重臣,被贬岭南。在众人避祸不及时,王庭珪独慨然就祸,以“名高北斗星辰在,身堕南州瘴海间”,“痴儿不了公家事,男子要为天下奇”之句称赞支持胡铨。因为此率性之举,王庭珪以七十岁高龄被“除名窜夜郎”,即湘西辰州,一去七年。明知要承担巨大的政治风险,甚至性命之忧而如飞蛾扑火般决然奋身不顾,这又需要何等的勇气!

    在普通人的眼里,王庭珪的一生应该是郁郁不得志、多灾多难的一生。“抱经济之才”却放弃功名、归隐山林;年逾古稀,还背负罪臣之名远涉沅湘、背井离乡。

    可是,在王庭珪的诗文中,我们看不到想象中归隐之士的消极避世,也看不到贬谪之人的哀伤忧愤。如果说他有忧愁,那也是家国之忧,民生之愁。

    无论是在家乡安福归隐还是被流放时,王庭珪并没有封闭自己,而是与社会各类人士有极为广泛的交游,并始终关注国事民生。如周必大对他的评价,“公虽不仕,常怀经世心,事苟宜民,必告于当路”。在他的诗文中,留下了大量相关的记述。

    他时刻心系民族安危。在国家和金人的关系中,他力斥和议,称“自靖康之初迄至今日,虏人多以一‘和’字误中国”(《上李丞相书》)。在《上皇帝书》中也敢于以卑微之职斗胆进言——“诚宜赫然奋厉威权,震动天下,委任贤相良将,以扫除宿愤,恢复中原……然后振举大义,以扫灭此虏,仰慰祖宗在天之灵”。

    他关注赋税,同情农民疾苦,赞扬为民的官吏,批判作恶的官吏。有一首诗《寅陂行》,即是赞扬带领农民兴修水利的安福“县丞赵君”。绍兴十三年天遇大旱,县西“苗独不槁”,农民“塞路涕泣”,感谢赵县丞。他在诗中还特意注明自己没有美化县丞,都是老农的心里话,希望有采风者能搜集。

    就是对扰及民生的盗贼之乱,他也并非一棍子打死,而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、深入的分析。认为盗贼的源头还是民不聊生、官逼民反。在《与宣谕刘御史书》中,他写道:“比年江西盗贼猬毛而起,虔、吉犹甚。原其所始,皆缘贪吏暴虐,一夫揭梃叫呼,则无告之民易为啸聚”。《盗贼论》中也有相似的说法——“厚赋深刑,闾阎深苦,于是复操锄钩为兵,啸会逋残,山谷响应。”王庭珪关注到了社会矛盾,并呼吁从矛盾的源头来解决社会问题。

    你看,王庭珪并非如他所自称的“泸溪真逸”,一个陆沉小官,一个真正的隐士。也非他对自己的评价——“欲貌卢溪真面目,非儒非佛亦非仙”。我想,骨子里,他还是一个儒士。身处山林之逸,心怀庙堂之忧。他只是换了一种方式,所谓“君子不论穷达,不失其志而已。夫志虽不可得之于天下,岂不可得之于一身”,这是他内心真正的自述。

    正是这内心中的君子之志,使他具有这凛然正气,支撑着他的精神世界,为忠义所激,做出每一次不违内心的率性抉择。也正是这内心中的风骨志气,让他能从自我的狭小世界中跳脱出来,拥有人生的大格局、大气魄。居山林而能自适,处艰险如履平夷。明杨士奇评价他:“大抵先贤君子直道而行,虽处忧患,无所诲尤,胸次明净,无往不适也。”应为十分的确切了。

    他的这种正气与豁达在诗文中处处可见,“名落江湖外,气干牛斗傍。”(《谪辰州》),“谪堕西南海角边,是中乐事亦天全”。贬谪湘西期间,他反而陶醉于湘西美景和奇风异俗中,留下了许多具浩然正气、边塞之风艺术成就极高的诗篇。“得失真何事,文章妙入场”,谁能说得清这到底是祸是福呢?

    是的,他的诗文之作,也得益于他心中的凛然之气,具有前文说的“矫然伉厉”、刚正宽宏,雄直浑大的豪放之风。他的学生杨万里以“庐陵自六一之后,惟先生可继”,把他与欧阳修相提并论,周必大称其“主庐陵文盟者六十年”,可以想见其文学成就之重要性了。

    秦桧病亡后,受胡铨的举荐,王庭珪两次受皇帝召见,后一次是以92岁高龄由儿子扶上朝的。皇帝下诏嘉奖“粹然老儒,凛有直节”,“智识不衰,行义益固”,除直敷文阁。也算实至名归了。而王庭珪曾经连官职都不要、置性命于不顾,又何尝在乎这样的名利?能够全身而退,这应该是命运对这样一个率性之人最好的回报吧。

    千年之后的今日,读《卢溪文集》,已然远逝的那一段往昔岁月,竟栩栩如生;率性而行的那一段自主人生,仍让人钦佩不已。

    斯人不在,风骨犹存。



对于复制转载文章申明:为了尊重著作人的成果,复制本文内容请带上来路地址,www.shunlow.com 谢谢!
网站首页 | 意见反馈 | 友情链接 | 网站地图
版权所有:www.shunlo.com(视频频道) 友情连接QQ: admin@shunlow.com 网址: www.shunlo.com  页面执行时间20.7344秒 查询数据库3857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