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内容 >> > 新开传奇网站 >> 吟啸傲然的气魄 >> 正文

吟啸傲然的气魄

作者:admin 日期:2015-12-24 11:48:42 人气:

在《世说新语》的“德行”、“言语”、“文学”、“栖逸”、“任诞”“简傲”诸辑中,记载关于魏晋名士“啸”、“吟啸”、“啸咏”的文字很多,这种“啸”的方法与“啸”的音调,往往表现出他们率真、坦荡、任性、自由的处世态度和性情,具有很强烈的感染力。

  “周仆射(周顗)雍容好仪形,诣王公(王导),初下车,隐数人,王公含笑看之。既坐,傲然啸咏。”

  “桓玄常登江陵城南楼:‘我今欲为王孝伯(王恭)作诔。’因吟啸良久,随而下笔。”

  “阮步兵(阮籍)啸闻数百步。”

  “王子猷(王徽之)尝暂寄人空宅住,便令种竹。或问:‘暂住何烦尔?’王啸咏良久,直指竹曰:‘何可一日无此君?’”

  “(谢奕)在温(桓温)坐,岸帻啸咏。”

  《辞海》:“啸。撮口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。”

  “啸”并非魏晋人的专利,溯源久矣。《诗经》中,就见诸多处:

  “子之归,不我过,其啸也歌。”(《召南·江有汜》)

  “有女仳离,条其歗(同啸)矣。”(《王风·中各有蓷》)

  “啸歌伤怀,念彼硕人。”(《小雅·白华》)

  郑玄在《江有汜》的笺注中,释“啸”为:“蹙口而出声。”也就如同现在人们嘟起嘴唇所吹的口哨。

  但在魏晋以前,“啸”者多有女性,《诗经》中的诸篇可为佐证,还有《列女传·仁智篇》,写鲁漆室之女,因忧思邦国,倚柱而啸;《古今注·音乐篇》记商陵牧,用“啸”来抒发心中的郁郁不平之气。

  屈原在《离骚·招魂》中吟道:“招具该备,永(咏)啸呼些。”王逸注:“夫啸阴,呼阳,阳主魂,阴主魄;故必啸呼以感之。”这是用“啸”来招唤亡人之魂。还有用“啸”来求天降甘霖或者招鬼的,啸者多为巫师和术士。

  到东汉时,“啸”在士人中风行。这种撮嘴而“啸”的发声形式,可以在不同场合表述不同的情绪,或激愤,或悲哀,或悠闲,或亢奋,或倨傲,或鄙夷,或临危不惧。

  “谢太傅(谢安)盘桓东山时,与孙兴公(孙绰)诸人泛海戏。风起浪涌,孙、王诸人色并遽,便唱使还。太傅神情方正,吟啸不言。”谢安的“吟啸”,透现出他的从容镇定。

  孙机《魏晋时代的“啸”》一文中,说:“啸声是带有旋律的、相当优美的。把啸的方法和啸的音调记述得最是细致的是西晋成公绥的《啸赋》。”

  “啸”的发声:“近取诸身,役心御气。动唇有曲,发口成音,触类感物,因歌随吟……行而不流,止而不滞。随口吻而发扬,假芳气而远逝。”而“啸”音应当柔曼而清越:“时幽散而将绝,中矫厉而慷慨。徐婉约而优游,纷繁骛而激扬。情既思而能反,心虽哀而不伤。”

  孙机称:“啸之发声的特点不是唱,而是吹。正像《啸旨》中说的:‘夫气激于喉中而浊,谓之言;激于舌而清,谓之啸。”《啸旨》为唐代孙广所撰。

  文人骚客的“啸”,在唐代仍余韵未绝,《啸旨》的产生是个明证,而在唐人诗歌中,亦多有印痕。“独坐幽篁里,弹琴复长啸。”(王维《竹里馆》)“天门一长啸,万里清风来。”(李白《游太山》)“平明空啸咤,思欲解世纷。”(李白《赠何七判官昌浩》)到宋代及后世,“啸”风就几乎成了空谷绝响,诗文中虽也出现“啸”,只是一种描写,而并非实指。现代人的吹口哨,虽是“啸”的形式,但与魏晋人“啸”的内含文化意味已相距甚远了。




对于复制转载文章申明:为了尊重著作人的成果,复制本文内容请带上来路地址,www.shunlow.com 谢谢!
网站首页 | 意见反馈 | 友情链接 | 网站地图
版权所有:www.shunlo.com(视频频道) 友情连接QQ: admin@shunlow.com 网址: www.shunlo.com  页面执行时间13.9375秒 查询数据库2583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