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内容 >> > 新开传奇网站 >> 树不在魂还在 >> 正文

树不在魂还在

作者:admin 日期:2016-9-28 11:46:44 人气:

   树不在魂还在,想起来一转眼,四十多年过去了,我仍魂牵梦绕农村的那幢老屋,尤更使我难忘的还是老屋场周围的那些古树。

  还记得老屋场,名叫周家古丛。这个名字不知叫了多少年,远近周围几十里乃到上百里的人都知道有这么个好地方。它之所以闻名,恐怕与古树有关。老屋场后面是一座层峦叠障的大山,形如下山猛虎,忽一回头,留下一个山湾,湾内便是老屋场所在之地。108棵古松、12棵红栗、5棵拐子树、7棵国槐,内面还夹杂一些长青乔木和灌木,交错组成一道天然的绿色屏障,凌空而立。古松威武挺拔,犹如严阵以待的将军,故人们戏称为梁山一百单八将。山风顿起,松涛翻滚,既壮观,又动听。

  那时候这些大树不知多大年龄,树围一般是3人合抱,其中有两棵分叉的松树须5人牵手才能围上。离房屋数丈远处是密密匝匝的楠竹、桂竹、水竹、白竹,苍翠欲滴,相映成趣。整个院子周围则是人工栽植牛王刺编织而成的奇异围墙,美观实用。禾场上有一棵巨大的柿饼树,树冠如伞,将3亩面积的禾场遮了一半。树下有一清澈见底的水井,清水盈盈,双鱼嬉戏,春华秋实。禾场的周边则是枇杷、桃、李、杏、梨等季节果树,四季果香。屋场右侧有一股小酒杯粗的清泉,绕屋而流,叮咚有声,终年不竭,供全家食用。先人为了洗衣养鱼之便,在屋左右两侧建了上下两口塘,一口洗衣、一口养鱼。塘岸柳树成荫,池中碧波荡漾。因此,老屋的始祖借用了宋代王安石的名句:“一水护院将绿绕,两山排闼送青来。”一直铭刻在槽门两边的柱子上,成为一道文化名牌风景线。

  俗话说得好美好的自然环境,来之不易,保护它更难。既有天灾又有人祸。尤为可怕是人灾,因为地形良好,一般天灾无法侵入。可人灾就防不胜防了。俗话说:“家有一园竹,要有一个执固佬修。”儿时,爷爷常讲,为了保护四旁草木,村规家约都有规定,谁也不得违犯。比如林中禁止放牧,牛羊不得入内,内面的一草一木也不得乱砍,即使树下的腐叶不也能拾取。二叔有个外地亲戚,不懂其规,一天进林在树上砍了一捆干枝,被爷爷发现,当地给他一个难堪,并勒令二叔将其捆好,放进柴棚,上面插一上一个木牌,写道:“此系风景林中朽枝。下不为例。”

  树高招禽,林密诱兽。一些长腿白鹤、花尾锦鸡、甜嘴喜鹊、直舌乌鸦,还有斑鸠、画眉、黄鹂等,它们都争相在树上繁衍生息,把这里当作赖以生存的乐园。一些如飞鼠、黄鼠狼、野猫、狐狸之类的小动物也悄悄挤到这里凑热闹,分享其乐。每日清晨,百鸟争鸣,奏出美妙悦耳的音乐。尤其是春暖花开,鹤鹊凌空,翩翩起舞,绕屋遨翔,令人心旷神怡。炎夏绿茵蔽日,松涛滚滚,鹊燕对语,芳香扑算,令人心静自凉。全秋硕果累累,鸟鸣蝉唱,全家人坐在果树下,品尝鲜果,其乐无穷。寒冬到来,树墙挡风,鸟藏巢中,无温自暖。

  优美的环境无疑有益于人的健康。据父亲讲,从他的父亲到他现在,这个屋场住过30多口人,大多爱好练武,从未患过大病,平均寿命在80岁以上。我亲眼见爷爷奶奶和我的父母亲及两个伯父都是如此,他们似乎不相信人会生病。爷爷80岁的那一年,还为我表演过一套难度较高的拳术并飞步抓到一只麻雀。

  有人眼红这个屋场,想破坏古树。民国三十四年,也就是日军投降那一年,乡长带上两个枪兵上门要买树,说什么县政府为庆祝抗战胜利修戏台之用。这个阴谋被我爷爷识破,以严词拒绝。乡长用枪威胁他说:“你是保树头还是保人头?”爷爷双手猛地扯开衣襟厉声回答说:“宁要树头不要人头,我这条老命你看着办吧!”他们只好悻悻而去。

  爷爷作古了,父亲管树。土改时,这些大树归何人所有?有人提出要分掉。父亲说:“这是古人留下的神林,应归集体公有,由我家看管。”因而解放初期依然如旧。可是1958年大炼钢铁,搞大兵团作战,父亲被迫离家到外村干活,我也到外地参加工作了。千年古树毁于一旦,全葬身于铁炉,在母亲的央求下,仅留下禾场上的柿树。闻讯,我一怒之下,写了一首《树魂》的绝句“铁炉林立林不立。”父亲为此痛哭一场,村人都为之喟然长叹。大树一倒,山泉也随之断流了,两口池塘变成了草窝。

  最伤感的是我。古木虽已不存在,但它仍在我的心中却生了根,抹之不掉,挥之不去。我埋怨自己,爷爷给我起名为“保林”,意在让古树长青不衰,而我却辜负祖人一片苦心,欲哭无泪。尽管我在城内安了家,心却常挂念老屋场。父母也看出了我的内心,他们不愿进城,要坚守老屋场。我对父母的举动颇为赞赏。每年抽出一定的时间回家与父亲一道造林栽竹,从不间断。父母在上世纪90年代以80多岁高龄相继去世了。前人虽不知道“生态环保”之词,但他们喜爱山清水秀的环境,懂得有树才有好水的道理。我遵照父亲的遗言,将老屋交给侄子居住,帮助他建修新宅。但我依然不放松造林修竹。真情唤得春风回。前几年燕鹊争先筑巢,蜜蜂欣然落户,泉水潺潺而出,荒芜的水井和山塘又生出了清水。看来,往日的风景,将要回来了。

  柿树魂

  进城40多年了,我总是时刻想念我的老家,更是难忘禾场上的柿饼树(又名“丁星”,其果如鸡蛋)。小时候我听爷爷讲,它是我们周家大院的树魂啊!谁知它身过那场斧灾,还是未能幸免于难。在1966年初期,被当作“封资修”给浩劫了。说是周进士官僚栽(即我家的高祖)。不能保留,据说砍伐那天,6个人用一把特制的长锯锯了3天才将树锯倒,锯时还渗出了血一样浆水。那个指挥砍树的人当年吐血而亡,也许是报应。从此,就只能看到它的影子了。说也怪,这个影子只要阳光出现之时,它总活灵活现,慢慢在我的眼前由小变大,拔地而立了起来。

  它是一根伟岸、绮丽的大树,5人合抱,主干笔直,约在6尺高处,生了个丫,由一棵变了两棵,桃子形的叶子密密层层,像一把巨伞,将半个院子遮了起来,其中一个要枝离地只有一人高,像条一长虹,黄空出世。一年四季,生机勃勃。春天,树叶苍翠欲滴,含苞欲放,摇曳着一树春光,成了鸟儿寻偶嘻戏和蜜蜂寻蜜之处。夏天,绿树成荫,青果累累,挂满枝头,阳光从树叶中渗透出来,柔柔软软,呈现着青春的美姿。下雨时,树上发出“笃笃”响声,树下却只滴下几点我,美极了。秋天枝上一派彩色,一个个鲜红的果子,如一盏盏小红灯,藏身于斑斓多姿的金黄叶间。那得意的秋蝉一声一声唱着欢快的歌儿,飘出了一阵阵丰硕的香味。冬天,树叶光了,露出结实的身躯。最美还是雪天,蓦地银装素裹,变成了一棵银树。

  树下既是我们的生活区,又是我们的游戏场所。一清早,太阳刚染上树尖,树下便忙开了。大人们洗衣、做饭、备农具,小孩们割猪草,拾牛粪,各司其责,忙得不亦乐乎。早饭后,又各执其事了。夏秋两季,我们开餐多半是在树下进行的,一张小桌往树下一摆,全家老少或坐或站围了拢来。吃罢饭,该干活的干活,该玩的玩,爷爷将一根藤条烟杆往嘴里一衔,要我给他点上火,坐在树根上,他悠闲自得吐着烟圈儿,摸着山羊胡,给我讲故事。记得有一次我问爷爷这树是哪年长出来的?爷爷笑了笑,然后收敛笑容,一本正经的说:“它是我们的起祖周进士大人栽的,应该是朱洪武统一天下的那个时代吧!”

  爷爷的话,我像听神话的记入了脑海。

  有时故事听腻了,我们几个光屁股伙伴,便揪在那个横枝上打吊吊,树枝一弹一弹,悠悠然,飘飘然,树下成了我们的天下。这时使我想起爷爷的传诵的朱元璋咏蛙诗:“独坐井畔似虎形,绿荫树下掌乾坤。春来我不先开口,哪人虫儿敢作声。”这柿树下不就是我们的乾坤吗?

  暮云收尽,月光直泻,清风拂面。树下是最热闹的地方,特别是夏天,树下成了我们乘凉、游乐、捕捉流萤的世界。不仅有我们一家人聚在树下,左邻右舍的男、女、老、少带上板凳、茶杯。男人摇着扇子,在树下聊天;女人则借着凉风织毛衣,或纳鞋垫,边干活,边听人们讲时事,算今天的收成。一个接着一个的笑语从树枝间渗出,回旋于枝丛。我们便穿插期间捉迷藏。有次不慎将张二爷的椅子绊倒了,让他跌个脸朝天,讨了一声“咒骂”,我们反倒哈哈大笑。

  夜深了,人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去。

  记得有个明月夜,月偏了,浓浓地树枝将月光遮住了,幽深而静谧,树影斑驳婆娑多姿,夜色更加迷人。我起床小解,发现树下两个黑影抱成一体,发出轻轻的话音,我断定是人不是鬼。出于好奇,轻脚轻手出了房门,来到他们背后,大叫一声,他们吓了一跳,赶急松手,一看是我,反而不怕了。原来是隔壁毛毛同表妹小明在拥抱。小明怕我讲出去,吓住我说:“你要是讲了,我要你吃屎。”我说:“我不吃屎,我要吃糖。”说得三人都笑了。

  立秋后第四天,是我家收柿饼的传统日子。这天爷爷搬把椅在树下,看我父亲收采。收摘柿饼要用特殊工具,一根长竹篙,一端装上小蔑篓,一个一个地收摘,以便完好无损收进来。进屋后用罐子封好,约半个月后,当柿饼又红又软时,才能品尝,那味儿又甜又香,比荔枝还好吃呢!柿饼有神,不能独吃,要给左右邻居赠送,否则歉收。爷爷说:“金果果,银果果,大家吃了结果多。”

  多年来,我们都是这样做的,所以村里人对我家非常友好。

  树下搭过戏台,唱过木偶戏。全村人集中到树下看戏,爷爷叫我给他们送茶水,我还得了赏钱呢!

  我被迫送进索溪“五七”干校的那个年月,也就是我与这棵爷爷说是保护神的柿树诀别的日子。早知如此,我何不给它拍个照,让我和全家人都背靠大树留下合影呢?我心中由愤到痛,有一种无名火,从胸中升起,我想,我恨,恨谁呢?自己也弄不清。

  如水的岁月匆匆而去,柿饼树在村子里许多人脑海中已荡无痕迹了,但在我脑中仍有它的形象,它的影子,我每次回到老家,它的高大身影就浮现在我眼前,“柿树却有神,梦魂牵人心。”




对于复制转载文章申明:为了尊重著作人的成果,复制本文内容请带上来路地址,www.shunlow.com 谢谢!
网站首页 | 意见反馈 | 友情链接 | 网站地图
版权所有:www.shunlo.com(视频频道) 友情连接QQ: admin@shunlow.com 网址: www.shunlo.com  页面执行时间39.2344秒 查询数据库7280次